当前位置: 主页 > 台州信息网 > 资讯 >

孩子手机成瘾?送上一份你从未见过的高效解决方案!

来源:互联网 2019-12-28 11:26:04  阅读:1
导读: 

孩子手机成瘾?送上一份你从未见过的高效解决方案!-蕃茄田艺术仙居首府校区

仙居蕃茄田艺术来啦

还记得去年那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更新的震惊中国无数父母的朋友圈吗?

一个夜班接了两个想不开的孩子:

一个14岁,因玩游戏被父母骂,拿菜刀在手腕处留下了六道深深的伤口;

一个10岁,因姑姑不让玩手机,跳楼自杀,最终身亡。

近年来,手机成瘾问题趋于低龄化,酿造了越来越多的悲剧,手机成为亲子沟通的最大阻碍。我们该如何重新建立与孩子之间和谐,顺畅的沟通与交流?是当下教育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手机成瘾呈低龄化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不断提升,当前时代的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以物质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需求,这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新的隐患。

儿童网民群体的触网年龄普遍提前,近四分之一的儿童网民群体每天上网时长达2-4小时。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就低龄儿童的手机使用率进行过一项调研,其结果显示:全台幼儿园孩子手机使用率达44%,孩子平均每天使用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信息时代,低龄儿童在手机用户群体的占比不断提升。手机成瘾问题开始影响越来越多孩子的成长。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青文就曾专门研究过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智能设备在儿童群体的使用情况。根据结果表明:在用途上,孩子使用手机的娱乐功能多于学习功能,玩游戏、看视频的频次远高于手机的其他功能。

儿童沉迷于网络,不仅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同时严重者还会出现极端行为。据美国调研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导致国家青少年自杀率上升31%。面对手机成瘾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就需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入手,原本天真浪漫的孩子,为何会迷恋上虚拟的世界呢?

手机成瘾背后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漠视

你知道吗?孩子年龄越低对父母陪伴的需求越高。当孩子处于认知、情感发展的起步期,他们无法形成完整的自我表达方式,父母及老师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主动挖掘他们简单的言语或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求。

但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的表现并不理想。最新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超过两成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基本为零。

“妈妈,这个周末能陪我去动物园吗?

我想去看大猩猩。”

“宝贝,妈妈很忙,没时间,

再说咱们上个月不是才去过吗?”

这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对话,父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在不经意间忽略孩子言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长此以往,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逐渐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信心与能力。于是选择手机、平板等工具进入网络世界,满足自己被爱、被尊重的情感需求。

解决孩子手机成瘾问题,父母需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及时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馈。这该如何实现呢?

随着素质教育的崛起,聚焦于拓展孩子视野、强化孩子表达、加速孩子完整人格形成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艺术教育以艺术为枢纽,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与能力,更能带领他们探索人文、科学、自然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健全自我人格、强化表达能力,并引领孩子掌握艺术创作这一全新的表达方式,用艺术展示自己。

用艺术读懂孩子

艺术的世界里,孩子的表现让人惊叹。

“老师,老师,我想做两个大猩猩,一个小猩猩。”

“你是想做猩猩爸爸、猩猩妈妈和猩猩宝宝吗?”

“对的,我觉得做一个太少了。”

“为什么呢?”

“因为每次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开心,所以我想让小猩猩也是开心的。”

这是蕃茄田艺术3-4岁阶段手工课上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真实对话。是不是和我们平常生活里的孩子不太一样?

其实孩子越小,他们的想象力及对情感的感知力越强。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载体,艺术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想象与情感迸发出来。而家长也可以透过孩子们的作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孩子的情感活动及需求。

自由、快乐的教学环境下,孩子才愿意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蕃茄田艺术成立十年以来,用引导式艺术教育打开了30余万孩子的情感输出端口,以多元化课程帮助百万家庭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2020即将来临,蕃茄田艺术献上开年好礼—“艺游未尽”寒假班课程,在此相邀全体家长,共同探索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

蕃茄田艺术2019年寒假班活动详情:


推荐阅读:叶紫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