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晓东,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创新教育科学亚洲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文化和技术学系的终身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曾经被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评为1994年度最佳博士研究,1994年获得美国教育研究学会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最佳研究奖。她于1999年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斯宾塞基金会博士后学者,2003年被评为卡内基学者。 林晓东教授在儿童认知及学习、教师教育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擅长于从认知、文化和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元认知是林晓东教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她长期致力于提高人们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学校教学、问题解决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林晓东教授特别善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翻译|李道全 史中琦 来源|哲学园、校长高参 前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杨,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学院刚刚录取的百位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之一。跟几个月前她给我的感觉不同,这次她看起来很紧张,表情里甚至带有几分痛苦。 我关切地问她这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进展如何。她说:“嗯,怎么说呢,我很喜欢统计、编程、教育经济学之类的课,因为课上老师讲得很多,我也感觉很适应。但是,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 我接着问她为什么讨论课让她这么痛苦。 她说:“唉,我的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唉,我感觉自己特别笨,连别人的话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接着说:“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其实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讨论课程恐惧症’,您快帮帮我们吧。” 为什么美国的课堂喜欢讨论式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 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 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为了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 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推荐阅读:旗龙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