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流科技达人 这期视频的主题是手机制造的全球产业链起底。 做这期视频的起因源于我们第一个视频所造成的巨大争议,因为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中国是一个手机制造强国,但这只是一个基于手机销量的错觉和彻头彻尾的产业谎言。 基于第一个视频里陈述的事实,很多看了一些经济学言论的朋友跑过来和我说了三个看似很正确的观点:
看到这些言论后,我不知道该怎样用一句话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所以,这期视频我们想用系统的例证对哪些抱有疑惑的人进行一场关于手机产业链的科普。 最开始之前,我们首先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些观点过于天真。 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部分正确,就像1+1不一定等于2的现实困境一样,当一条河和另一条河汇聚,他们还是一条河。 我们认为,下游厂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向上走,那是蛮荒时代个人与个人理性的企业法则,但科技世界在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和沉淀后,科技早已不再蛮荒,他的世界同样试用着2、8定律的规则,即2%的企业,垄断着98%的核心资源,在宣誓着这个世界只归少数人所有。 而这2%的企业,又只被世界上仅有的几位聪明人所掌控。所以,当经济学的群体理性与手持资源的少数人理性相冲突,我们不要忘了创造资本社会的最初规则的势力就是这些少数人的手笔。 1、中国手机市场现状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华为为大家科普了很多额外的知识。 比如小米、OPPO和vivo没有自己的芯片,没有自己的屏幕、内存和电池。 所以,我们买到的手机是一种全球化分工生产的商品,就像最好的屏幕在三星那,最好的相机模组在索尼那,他们只是在中国完成了组装。 为什么会产生全球分工,我相信有许多比我们懂得多的UP主或粉丝能够解答,我们不做展开。 这里简单说一下,中国为什么诞生了这么多手机品牌。作为这些手机品牌的最知名代表,我们依然以小米为例。 不过要多插一句,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消费小米,这里面不是我们针对他,而是因为小米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比起哪些遮遮掩掩的小品牌,小米的财报体系和商业模式最透明也最容易研究。 雷军在2010年能创办小米公司的原因,有很多钱是小米诞生的内因,但和内因相比更重要的是时代洪流下的外因。 2000年的时候,三星、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老牌大厂就在中国进行工业投资,当时的中国没有芯片研发的人才基础,所以当时他们投资的项目都是手机组装厂和围绕手机组装厂工作的各种手机膜具类产业。 2007年,经过几年沉淀后,随着谷歌带着一堆公司成立开放手机联盟,手机制造开始模块化。只要有芯片、屏幕和关键零部件,到了中国就都能组装起来进行手机生产。 于是,基于之前三星和其他外资投资,中国已经获得了完善的手机加工能力。 所以,2010年后,除了小米这一家没有自己工厂的手机品牌之外,还有360、大可乐和乐视等一堆类似的企业。 但这些品牌的独立,在三星、高通和谷歌这些上游的玩家眼里,也不过是富士康宣布,自己也开始给手机贴上富士康三个字来当“民族品牌”卖了。 换句话说,小米就算能把手机买到全球第一,小米也还是给三星、高通以及谷歌挣钱的下游公司,威慑不到他们既有的地位和利益。 有人会说,小米都世界第一了,他肯定有话语权去培养自己的供应商。 但我们做个设想:假如2020年小米10发布了,用的LCD的低分率屏幕、高通的845处理器,加上800w像素的后置双摄,你觉得小米还能保住世界第一的位置吗? 这里涉及资源垄断的问题,简单来说你觉得是研发相机模组容易还是建个代工厂做点加工简单?显然后者的门槛更低。 就算你真的能做出相机模组,但只要你的相机模组比不上索尼的性能,控制不了生产成本,一样会被市场淘汰。 降低成本需要规模效益,但目前相机和芯片方面有规模效益的只有索尼和三星两家。 性能基于技术积累,先别说和索尼对比,要绕开索尼已经持有的相机模组专利,能不能做出一个新的相机模组都要两说。 而研发相机模组的程序和制造相机模组的机器,都和索尼有关。 所以,缺少光刻机、缺少蒸馏机、缺失制造高精密部件的稀有原材料生产能力,以及真正决定行业话语权的技术,让下游产业的可替代性,远远高于上游玩家。 感兴趣的不妨去查一下:看看OLED屏幕的产能谁在掌控?看看蒸馏机谁能制造?看看芯片架构的授权公司有几家? 对我们直接购买手机的人来说,我们注意到的是手机上印着的logo,是手机售价减去成本后的“性价比空间”,但对于整个产业真正挣钱的人来说,只要别像华为那样动了他们的奶酪,那个logo无关轻重。 2、全球分工的假命题我们知道,芯片产业基本都在美国;屏幕产能基本都在韩国;而影像类的CMOS则集中在日本,美国美其名约全球分工。 全球分工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你当地的人才和工业条件适合生产什么,就做什么。就像日本经常研究CMOS,所以他们制造CMOS的能力就比韩国要强。 这本无对错,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原来的农业国会向工业国进化。 这一点放在中国身上似乎格外贴切,因为我们14亿人就是这个理论的见证者,但这个理论其实是个伪命题。 证伪的方式很简单,你去搜一下非洲人的生活,再去看看印度人的现状,要知道他们已经发展了不下50年了。 证伪的逻辑在于,你本地没有相关产能的公司,也就不可能积累起相关专业的人才储备,从而发展起属于自己的产业集群。 而更为过分的是,即便你有了从他们那边挖来的人才,能够进行相关产业布局的时候,一纸专利也足够浇灭你去创业的所有热情。 全球分工的真实现状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这里有一组数据能够证明这个事实: 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约占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90%,要知道世界上的公司何止上万?二八法则十分明显。 其中,美国上榜778家公司投资额占比37%,欧盟577家公司占比27%,日本339家占比13.6%,中国438家占比9.7%,剩下12%则由世界其他国家的368家公司构成。 所以,2500家公司里面,也在遵从二八法则。 有一组数据不得不说,排名Top 50的公司当中,美国有22家,欧盟18家,日本6家,瑞士2家,中国1家,韩国1家。 而中国的那一家就是不久前,因为员工离职导致的合同纠纷,而被你们视为“牢厂”的华为。 这里应该加上一句讽刺,但理智让我重回主题。 所以,你们认为全球排名第四的小米、全球第五和第六的Ov,在这里凭什么和每年光研发就上千亿的三星、谷歌叫板? 根据小米财报显示,作为新晋的世界500强,2018年的净利润是85亿人民币,研发投入是57亿;而作为对比的高通公司,去年净因为罚款利润亏损300多亿人民币,但研发投入却超越400亿。 事实上,尽管中国的研发投入在增加,但美国公司的增幅比中国的增幅更快。 也就是说:头部优势的空间并没有被减小,而是在增加。中国赶不上,放眼全球还有谁能追的上? 强者越强,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前提”,当这一前提被打破,华为的遭遇就是揭露这一谎言的最好例证。 3、科技世界的游戏海贼迷应该知道海贼世界有一批什么都不会,但却天生优异的天龙人。 其实,天龙人就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 这里,我们先不展开。 科技世界的规则是,你的公司在那个国家?给那个国家上税?你就是这个国家的公司组织。 所以,尽管苹果在中国也有总部,但苹果在中国挣的钱,还是会回流美国。 确定好这一前提,不妨来看看全球分工的现状,美国输出的技术和沙砾,这些沙砾经过韩国生产以数万倍的增值卖给中国的手机企业,中国的手机企业补充完生产所需的所有资源,再用微乎其微的利润,贴上自己的logo将这些沙砾卖给普通的手机用户。 普通用户拿到新手机,输出的知识重新以资金方式回流美国。 这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本质。 苹果手机也是一个例子,苹果公司输入到中国的,没有任何零部件,甚至连生产的基础成本都是中国人自己买单,但当手机生产完毕,从中国离开时却是一部完整的iphone。 鬼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魔法,但我们却在为能变出这样的魔法而欢呼者自己“国产品牌”的强大,不愿承认这最现实的一面。 自欺欺人是“阿Q”精神的延续,凡事跟着媒体的节奏“米Ov碾压苹果”多念三遍也就好了,实在不行就煲个“经济学理论”的毒鸡汤,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一下。 然后跟着企业喊一句,我们投资了22亿在印度建厂。 但,这样的自大、自负且盲目无知的娱乐氛围下,我们的国产自强,要何时才能对得起“国产”两字? 这样的批判背后,并不希望我们因此灰心。芯片和科技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5G和6G正在进入人类集体的无人区,但认知现实,才能脚踏实地的去进行探索不是吗? 说起来,有个杀出重围的自己人,还在251的标签里被自己人毒害着。 而这背后,我们的盲目与反目,只是活在天龙人的利益下的游戏,“强大而快乐”着。 (本人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江南在线网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